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社会 >
北京个体户,少了14万
2013-03-05 08:15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谢良兵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2012年北京个体户骤降14万户的背后,除了产业升级,还隐藏着不再言说的人口调控。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谢良兵 2月20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北京市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2012年年报)》显示,2012年退出北京市场的个体工商户超过14万户,这是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场企业数量首次超过个体户,也意味着北京经营者结构发生了转变。

北京市工商局登记注册处处长况旭在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时指出,一是2011年底开始,北京市大规模实施了个体户转企业的措施,不少个体户直接转成了小微企业;二是北京的产业升级,导致一批个体户不适应城市发展进行了注销。

但在官方解释之外,“以业控人”的北京人口调控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个体户在北京的生存空间。从2009年北京建立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以来,要求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的低端产业逐步淘汰也提上日程。这次的个体户减少就集中在这些所谓的低端产业。

减了14万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北京市市场主体存量为146.44万户,其中企业76.78万户,同比增长8.01%;个体工商户69.11万户,同比下降9.39%。2012年,新设市场主体170709户,其中企业98689户,个体工商户仅为71469户。

而在北京的人口调控之前,北京每年新增的个体户数量为如今新增数的近2倍。本报记者查阅2010年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北京市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2009年年报)》显示,2009年,北京个体工商户新开业140339户,占新开业市场主体总量的60%。

北京市工商局登记注册处处长况旭透露,2012年,北京市个体户退出超过14万户,个体户绝对数量下降近10%。企业占市场主体比重从2011年的48.24%上升至2012年的52.63%。他称,这是京城企业数量时隔12年来首次高于个体工商户。

另一方面,北京的经营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速度加快。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总量同比增长8.01%;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金融业仍保持着较高增速,外资企业发展好于全国水平。

况旭解释说,个体户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转企”的推动。2012年全年北京市“个体转企业”数量达到6400户。2011年底,《北京市工商局个体工商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登记办法》出台,此后,北京市开始推动“个转企”,优化市场主体结构。

根据《办法》,个体工商户可以根据自身经营需求,自愿申请转型升级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这3种企业形式。当年,北京市工商局出台了多项措施推动“个转企”,计划出台一系列如《小百货店登记注册标准》等行业的准入标准。

对从事的经营符合北京产业政策的个体工商户,北京市工商局将支持其转型升级为企业组织形式;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个体户,会引导调整经营项目。北京市工商局朝阳区分局的负责人透露说,在投资人进入市场初期,他们就引导投资人选择申办企业而非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方式。

北京市工商局表示,个体户自愿提出申请,政府不会强制要求,也不会规定转型数量。根据相关规定,只要材料齐备,一般5个工作日就能完成变更,原来的名称也可保留。

部分区县政府还对“个转企”实行财政补贴,比如丰台区政府就曾拿出300万元,给予每户“个转企”1000元补贴;昌平区则对个体户转型给予返还奖励,其中连续经营3年(含)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如果开办公司,昌平财政将连续3年依次按其上缴给区级财政留成部分100%、50%、25%奖励给企业。

2012年,北京市各区县个体户工商登记的数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区县负增长高达50%以上。截至去年11月底的数据显示,通州区新登记个体工商户同比下降59.81%;房山区同比下降41.63%;怀柔区同比下降45.94%等。

近日,《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草案送审稿)》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规定政府采购不得设置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限制性条件,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优先购买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一《条例》也将极大地推动“个转企”。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北京市的产业升级令个体户不再适应城市发展。况旭透露,此次主要退出市场的个体户多为小餐馆、小百货、小食杂店等。近几年来,北京市工商局严格准入审查程序、严把个体验照关口、推进个体向企业升级。

北京市工商局怀柔分局局长赵廷军说,怀柔区新登记个体户负增长,主要是因为怀柔区根据产业政策,禁止小玻璃厂、小水泥厂和炼油、选金、石棉瓦等行业的登记,提高旅馆、餐饮、美容美发等行业的准入标准,停止办理砂石开采、销售项目。

以业控人?

在北京“个转企”措施出台后,《南方都市报》曾发表评论担忧:希望个体户升格为企业不会重蹈“引蛇出洞”的覆辙,趁转型之机提升个体户税收水平,以转型为名,将不符合政府产业要求的个体户驱逐出市场。

2011年1月4日,北京市副市长程红在“2011年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北京工商部门要当好市场准入的“看门人”,配合首都人口统筹管理政策的实施,严格准入标准,屏蔽不符合北京资源消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等的业态。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杨艺文当场表示,配合首都人口统筹管理、提升产业业态,工商部门将对传统服务行业、耗水行业等在审批方面严格把关。其中会对小百货、小食杂店等17类业态严格审批准入,约涉及30万户商业主体、100万流动人口。

北京市的部分政协委员也将此作为了人口调控的突破口。2011年北京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邹正方提出了一项提案《关于北京市应该在五环内取消农贸市场的建议》,但这一建议经过媒体放大后,遭遇广泛质疑。

2010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合理调控城市人口规模专题调研组的调研报告,也曾建议政府“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对吸附大量流动人口的餐饮、洗浴、美容美发等企业和小百货店、小食品店等各类场所实行强制退出机制”。

邹正方坦承自己这一建议的初衷,就是为北京人口调控寻找“以业控人”的突破口。但其引起争议主要是因为他贴出了北京市商委对其《建议》答复的内容。这一早已被删除的内容提及“农贸市场,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也吸纳了外地低端人口的聚集”。

“外地低端人口”成为低端产业的主要从业人员,也因此成为产业升级和人口调控的主要目标。针对传统服务业、低端第三产业对流动人口的巨大吸纳作用,北京市各区县均提出了各自的措施。况旭透露,此次个体户大减也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以“人口调控”的样板区县顺义区为例,当地政府提出了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的要求,对一批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小门店、小游商进行清理,进而建立体系提高上述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减少低端就业岗位对流动人口的过度需求。

当地政府投资5000万元在全区建成了“村级分拣、统一回收、日收日消、封闭运输、循环利用、规范管理”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使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流动人口从原来的3000多人缩减到830余人。

在2012年的“个转企”推动过程中,针对新登记的个体户,北京工商部门为防止个别商家弄虚作假,在工商审批环节推行实地探察制度,经过考察经营场所不会影响周边发展方可放行。以顺义区为例,10%的开店申请就在实地探察环节中“露馅”。

安邦咨询专家认为,“以业控人”尚属比较柔和的“软”手段。比如半露天式的东苇路市场升级改造被拆除,而管庄一带封闭式市场没有空余摊位,个体商户想摆摊做生意,只能租铺面或进超市,租金和进场费门槛自然会淘汰掉不少外来商户。

不过,北京市有关部门不承认有过“低端产业”或者“低端人群”的说法,也“从来没想把低端人群挤出去”。甚至在2012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沿用多年的“人口调控”四字消失,而出现了“人口服务管理”的新提法。

但2012年北京个体户骤降14万户的背后,除了产业升级,还隐藏着不再言说的人口调控。安邦咨询专家表示,在服务业,尤其是餐饮、建筑、家政、娱乐、环卫、零售、房地产服务等众多领域,离开了外来人口,北京的正常运转可能都会出问题。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